昨天晚上 我刷到那个大学生写礼簿被嫌弃的新闻 心里五味杂陈啊。
孩子满怀热情回村帮忙 结果被村民当面吐槽“字还不如八十岁老爷爷写得好” 甚至连学历都被质疑了。 说实话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工作那会儿的尴尬经历。
那年我回老家 亲戚让我帮着写个什么东西 我拿着笔愣是写得歪歪扭扭 叔叔在旁边摇头 “这大学白上了啊”。
当时那个羞愧...
02
可仔细想想 这真的全是孩子们的错吗?
我在学校观察了这么多年 发现一个很扎心的现实: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很少有机会好好练字了。 作业都是电脑打字 笔记用iPad 连考试都开始无纸化了。
上个月我让班里学生手写一份作业 结果收上来的卷子 我差点没认出来那些字。
不是孩子们不用心 是真的没练过啊。
从小到大 除了应付考试 他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地写过字呢?家长也是 只要成绩好就行 谁管你字写得怎么样。
03
但村里老人家不这么看啊。
礼簿这玩意儿 在他们心里分量很重的。那不只是记个账 是人情往来的见证 是脸面的象征。 每一笔每一划都得工工整整 这是对主人家的尊重。
我想起我们村的老会计 七十多岁了 写字还是那么端正。他跟我说过 “字如其人 马虎不得”。
这话听起来老土 可细想想 也有道理。
在那个年代 写字就是基本功 就像现在孩子必须会用电脑一样。他们从小练字 练出来的不只是技能 还有那份认真劲儿。
04
所以这事儿啊 表面看是字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其实是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
老人家觉得 大学生连字都写不好 这书读得有什么用?年轻人觉得 时代变了 为什么还要用老标准来要求我们?
说白了 谁都没错 错的是我们没找到一个平衡点。
前几天我跟一个学生聊天 他很委屈地说:“老师 我会编程 会做PPT 会用各种软件 为什么非要因为字写得不好就否定我?”
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确实啊 时代在变 技能在变 可为什么传统的东西就不重要了呢?
05
想来想去 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可能在教育。
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是不是丢掉了一些更基础的东西? 书法课变成了选修 练字变成了负担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哪里?
不是说一定要每个人都写出书法家的水平 但起码的工整和认真 应该还是要有的吧。
那天我试着在班里推行“手写作业日” 每周一次 让学生们用笔写作业。刚开始各种抱怨 “老师 这太浪费时间了” “写得手疼”。
可坚持了一个月 我发现有些孩子的字真的在进步。更重要的是 他们开始享受那种一笔一划的专注感了。
一个女生跟我说:“老师 写字的时候 脑子特别安静 好像什么烦恼都没了。”
这可能就是传统书写的魅力吧 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
不对 我想岔了...
回到礼簿这事儿 我觉得年轻人也别太玻璃心。被长辈说几句 不丢人。关键是要有学习的心态。
下次回村之前 可以提前练练字 了解一下当地的礼仪习俗。 这不是妥协 是尊重 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同时 长辈们也要理解 现在的孩子确实成长环境不一样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 也有他们的短板。
教育这事儿 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既要拥抱新时代 也要守住一些传统的美好。就像写字这件事 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技能 还有耐心 专注 和对文化的敬畏。
说到底 真正的教育 应该是让人既能仰望星空 也能脚踏实地吧。